抗戰歲月


從「九一八事變」到全面抗戰前夕 (1931-1937年)


明治維新後,日本一直奉行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,眼見中國以北伐大致實現統一,日本立即加快侵略部署。首先是發動1931年「九一八事變」,進而佔領東北全境,成立偽滿洲國;其次於1932年策劃進侵淞滬的「一二八事變」,迫使中國簽署停戰協定、設上海非軍事區;1933年起,日本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,攻取山海關、佔領熱河全省,並沿長城一線步步推進,隨後迫使中國政府簽訂《塘沽停戰協定》,實施「何梅協定」;再就是策動「冀東事變」、推行「華北五省自治」,在華北成立傀儡政權,把整個華北置於其實際統治之下。

自「九一八事變」起,中國實際上已進入「十四年抗戰」時期。中國人民已開始抗禦日寇,包括東北民眾的抗日游擊戰、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、長城抗戰等等。但國民政府採取了「先安內後攘外」政策,力求先安定內部,對日本侵略不予抵抗或處處妥協、退讓。這激起了廣大軍民的強烈不滿,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,終於釀成1935年的「一二九運動」和1936年12月的「西安事變」,張學良、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。「西安事變」後,長達十年的內戰基本結束,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、一致抗日的階段。

從全面抗戰爆發到太平洋戰爭前夕 (1937-1941年)


1937年7月7日,日軍挑起「七七」盧溝橋事變,是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,中國展開了八年全面抗戰(1937-1945)。國共兩黨也正式達成第二次合作,共同抗日。全面抗日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
(1)防禦階段,由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;

(2)相持階段,由1938年10月至1941年12月;

(3)反攻階段,由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。

在防禦階段,國軍於正面戰場上與敵軍展開淞滬、台兒莊、徐州、武漢等大型會戰。國軍雖英勇抗戰,但在日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大多失利且犧牲慘重,然而也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企圖。國民政府撤出南京而遷都重慶,日軍則製造了血腥的南京大屠殺。中共領導的八路軍配合友軍,取得平型關首次勝利,後來又展開百團大戰,並發動多種形式的敵後游擊戰。

日本為「以華制華」,唆使國民黨元老汪精衞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。同時,日軍一面在華北「掃蕩」,一面調動精兵強攻中南地區的長沙。國軍在相持階段的兩次長沙會戰中挫敗強敵,暫時保住了這個湖南首府,為迎接第三次長沙會戰及轉入反攻階段而繼續奮戰。

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抗戰勝利 (1941-1945年)


1941年12月8日(美國時間7日),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海軍基地,旋又進攻英佔香港及南洋各地,太平洋戰爭爆發。美國對日、德、意宣戰,中國隨之正式向日本宣戰,並加入英、蘇、美等反對軸心國的同盟國陣營,蔣介石也就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司令。

中國抗戰也由此轉入反攻階段(1941-1945)。其間中日展開了第三次長沙會戰,國軍堅決抵抗了日軍的再三進犯,增強了抗戰信心。中國也開始履行同盟國的責任,派遣遠征軍入緬甸抗日,取得輝煌戰績;另一方面作為同盟國要員,在1943年參加了美、英、中三國首腦會議,公布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、歸還過往所佔中國領土的《開羅宣言》。

在抗戰最後階段,日本不甘心形勢逆轉,於1944年4至12月發起了豫湘桂會戰,重創國軍。但中國軍隊在境內人民、港澳民眾及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援下,始終堅決抗戰,並在1945年春夏之際展開反攻,收復廣西全境。同年8月,美軍在日本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蘇聯軍隊攻入中國東北並擊潰關東軍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發表《終戰詔書》,宣布無條件投降,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,中國十四年抗戰(1931-1945)終於取得最後勝利。9月2日,日本代表簽署《降伏文書》。同年10月24日,聯合國正式成立,中國成為其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(中、美、英、蘇、法)之一,位列世界五強。

香港抗戰歲月 (1941-1945年)


1941年12月8日,日軍大舉進攻香港。12月25日晚,英軍投降,香港淪陷,開始了日本在香港的黑暗統治。在日本佔領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,香港市民承受了巨大痛苦,包括:強迫兌換軍票、糧食嚴重短缺令許多人餓死、日軍常對市民濫捕和濫施酷刑、以暴力實施歸鄉政策。日軍在香港犯下罄竹難書的戰爭罪行,令大量無辜平民慘死。香港人口,由戰前約160萬,暴跌至戰爭結束時約60萬。

日佔期間,香港的抗日運動從沒停止,為戰時的中國和盟國作出了重要貢獻。1942年2月3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,抗戰期間曾多次在陸上和海上與日軍交戰,救助英軍戰俘、美軍機師,並搜集日軍情報。另外,中共地下組織和數支武工隊(港九大隊前身)組織秘密大營救行動,護送滯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、文化人士、知識青年及其家屬,以及一些抗日愛國的國民黨人士、部分英軍官兵和外國僑民到達大後方。1945年8月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英國從日本手中接收了香港,日佔歲月結束。

1941年12月8日


日軍在司令官酒井隆指揮下開始進攻香港。日軍迅速攻佔新界,並繼續南下。

1941年12月18日


日軍在香港島北岸登陸。英軍曾在局部地區組織反擊,但都被日軍擊敗。

1941年12月25日晚


東線、西線的英軍相繼掛起白旗。至此,歷時18天的香港保衞戰,以日軍佔領整個香港、英軍徹底失敗、香港淪陷於日軍之手而告終。

1941年12月26日


日本宣布發行軍票成為流通貨幣,強迫市民用港幣兌換,匯率由日佔政府任意決定。這一政策等同將香港市民集體洗劫一空。

1942年1月


「歸鄉指導委員會」成立,用勸諭和利誘的方式促使居民離開香港,以減輕糧食和其他物資的消耗。後期,歸鄉政策漸漸失效,於是採取強硬措施,派出憲兵在街上肆意拘捕平民,然後送出境外聽任生死。

1942年2月3日


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新界西貢黃毛應村成立。

1942年2月20日


香港佔領地政府正式成立,磯谷廉介出任首任總督。

1943年1月9日


日軍擴建啟德機場,炸毀聖山,殃及宋皇臺。



1943年6月30日


日佔政府正式宣布停用港幣,只准使用軍票。日本投降後,軍票完全失去價值,形同廢紙,許多被迫強兌軍票的香港市民損失慘重。

1943年12月2日


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,簡稱為東江縱隊,港九大隊仍是它下轄的一個分隊。

1944年4月15日


日佔政府廢止白米配給制度,只有為日佔政府服務的工作人員可領到配額。結果導致黑市米價急劇上升,一般市民只能以雜糧甚至樹皮來維持生命。

1944年4月21日


港九大隊炸毀旺角窩打老道4號鐵路橋,九龍戒嚴。



1944年8月15日


港九大隊海上游擊隊擊沉3艘日船。

1945年8月15日


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



1945年8月30日


英國海軍少將夏慤(C. H. J. Harcourt)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,駛進維多利亞港,從日軍手中接收了香港。

1945年9月16日


駐港日軍代表藤田類太郎中將在港督府內正式向盟國簽署投降書。